2025年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典型分享项目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基于专业认证的安全工程本科生执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单位名称:湖南科技大学
项目主持人:鲁义
团队成员:叶青、田兆君、李贺、李敏
一、项目研究背景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新兴的工科,安全工程人才需要具备三大素质和特点:一是他们不仅要在某一学科上研究精深,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二是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应对未来发展出现的新难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三是他们不仅在技术上表现优秀,还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知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工科本科生教育应该将人才培养方案向“新工科”人才靠拢,而取得相关职业资格是“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步骤。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要落到现实的实践应用中,职业资格证考核是对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力的综合考量,其不仅在理论方面要求被考核人员准确理解,也注重被考核人员是否将知识能灵活运用于实际应用。这恰恰是目前各高校培养模式的短板。教学和考核方式较单一,实践教学较为缺乏使得学生在工作后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无所适从,知识从理解到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正常衔接应用。因为许多知识在实际工程中是不能生搬硬套的,实际环境往往有各种不确定影响因素,所以在培养学生时要从职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两方面入手。
安全工程的本科专业是在1958年建立的“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和1983年建立的“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一直以来安全工程都伴有浓厚的矿山特色,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科的多样化趋势,安全工程学生培养与就业创业需要由矿山安全单一模式转化为矿山安全、建筑安全、工业安全、公共安全、职业健康等融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应该要具备取得相关行业资格证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中实现自我价值。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1)研究目标
引进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国际化趋势,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行业需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学科专业优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特征,重新明晰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重构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研究任务
(1)构建面向执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据学校办学地位和比较优势,分析现有的学科驱动培养的模式,逐步转变为需求拉动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适合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培养职业能力的新模式和新路径。结合安全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培养满足安全新兴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人才”。
(2)建立与执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分析研究本科学生工程实践执业能力培养典型案例,了解本科学生工程实践执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探索安全工程本科学生工程实践执业能力培养途径,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本科学生工程实践执业能力培养。
(3)建设与执业能力培养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分析现有安全工程师资队伍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国家执业资格培训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机制,强化项目运营管理单位、工程设计单位和工程施工单位等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立稳定的企业(行业)导师队伍,聘请职称、学历相当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或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参与课程开发和专业建设。
(4)创新执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安全工程专业执业能力培养与教学方法、教师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工程实践基础、工程训练之间的关系,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探究案例式教学、结合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学等几种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机制。
(5)建立有效的执业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建立科学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执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健全教学监控和教学管理的机制,强化对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诊断问题,适时调整,实现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研究执业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的具体组成要素。分析持续可行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双师型”师资队伍引进及培养计划、基于全过程和能力培养的学生考核体系、开放的校内工程实训基地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确保实践环节顺利有效开展的经费保障体系构成的执业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的作用效果。
3)主要思路
(1)广泛调研。广泛收集分析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全面理解先进工程教育理念;收集整理有关高校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兄弟院校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和推进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走访、座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工业企业、行业协会、校友、教师、学生、社会对当前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执业能力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2)培养方案重构。结合新时期安全工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以先进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探索重构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3)培养方案实施。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完善的研究路径实施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4)实施效果评估。全面评估安全工程本科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度与执业能力提升效果,分析进一步提升本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5)持续改进。及时总结项目实施经验,持续改进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实施方案,持续提升本科人才执业能力培养质量。
三、主要工作举措
(1)2021年07月~2021年12月,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成果与实践成效等文献资料分析研究,本科学生工程实践执业能力培养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分析研究。
(2)2022年01月~2022年12月,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国际化下的安全工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研究,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意见和建议分析,兄弟院校在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和推进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总结,本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科学生工程实践执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3)2023年01月~2023年12月,现行安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成果研究,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及指标点研究,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方法研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本科学生工程实践执业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方案实施。
(4)2024年01月~2024年6月,安全工程本科学生工程实践执业能力评估方法研究,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研究,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总结项目实施经验和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撰写,项目结题等。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在项目研究期间,共发表12篇教改论文,出版教材5部,获省级及以上教学奖励2项。
论文著作类:
[1] 鲁义,李绍聪.大学生有组织开展课外科研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6(06):56-61.
[2] 王俏,罗琼,鲁义.“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24,(11):86-88.
[3] 鲁义*,吴笑迎,施式亮,等.“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全,2023,44(1):71-74.
[4] 张术琳,严翔,鲁义,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工业特种设备安全课程”为例[J].安全,2023,44(11):69-74.
[5] 李贺,曹洁艳,路洁心,施式亮,鲁义.新工科视域下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安全,2023,44(09):61-65.
[6] 贾真真,叶青,施式亮,鲁义等.“安全管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进展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05):80-85.
[7] 颜晓雯,彭俊杰,鲁义.本质安全型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4):258-262.
[8] 游波,王秉,张艺馨,鲁义等.生物安全情报学的建设背景和价值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33(04):22-28.
[9] 王维建,叶青,贾真真,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建设模式探索[J].化工管理,2023,(10):101-104.
[10] 张术琳,严翔,鲁义,等.实验教学在“防火与防爆工程”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J].安全,2022,43(12):75-79.
[11] 张艺馨,游波,施式亮,鲁义,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2,9(14):4-6,27.
[12] 游波,施式亮,鲁义,等.课程思政背景下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23(9):154-156.
教材报告类:
[1] 鲁义(主编),伍爱友,王鹏飞. 防火与防爆工程,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24年出版.
[2] 鲁义(主编),施式亮,邵淑珍. 工程流体力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年出版.
[3] 李润求,鲁义(主编),游波. 安全监测监控原理与仪表,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24年出版.
[4] 李振明,蒋永清,鲁义(副主编). 工业生产过程与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出版.
[5] 李润求,施式亮,罗文柯,鲁义(主编). 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21年出版.
获得奖项类:
[1] 2024年,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理念引领,需求驱动,多元协同,矿山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探索与实践(BC202401003),中国煤炭教育协会;
[2] 2022年,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流引领,两需驱动,三元协同,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探索与实践(HN-G-1-2022086),湖南省教育厅,排名第2;
五、特色和创新点
大学生执业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工程教育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本项目研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构建综合能力框架为目的,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广泛的行业适应能力和跨领域工作能力,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路径。本项目注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设计了以“工程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将真实的安全工程项目引入课堂,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与工程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能力框架构建。重新明晰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本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执业能力培养,项目研究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3)跨学科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在培养安全工程本科生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工程学科基础外,本项目特别强调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如管理学、法律与伦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整合。项目设计了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模块,推动学生在多领域知识的融合下开展系统性思维。
(4)长期跟踪与持续改进机制。项目创新地设计了毕业生的长期跟踪评估机制,定期收集用人单位、毕业生自身以及教师的反馈,评估学生在职场上的表现,作为持续改进教育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这种反馈机制不仅帮助学校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也为教育内容与培养路径的迭代优化提供数据支持。